我平常都有在注意少用塑料袋,但說實話,相比於我無論怎麼活都需要不停的消耗,少用一個塑料袋的確有意義,但杯水車薪,它根本不是為環境做正貢獻,只是把本來我對地球的傷害減少了百萬分之一。

事實上根本沒幾個人能做到活在世上給環境生態做的贖罪可以抵消自己對於自然的暴行,但卻有非常多的人因為那些被環保所冠名的行為而自我感覺良好,從而忘卻自己生而為人的罪孽。一切皆可環保,用是環保、商家不開紙質小票了是環保、搶螞蟻森林的能量也成了環保。環保成了炙手可熱的生意和萬能的搖錢樹。

相比環保作為宣傳口號的不斷繁榮,環保的概念卻逐漸萎縮。空氣變好被視作環境已經改善,有茂密的行道綠化就被贊譽為花園,城市人週末去被種滿了樹的鄉村可以叫親近自然,鄉村人多蓋幾個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鋪上道路或許可以提高旅遊收入。人的自私,讓人只會關心和自己有關的利益。

但環保壓根不能被等同於減少碳排放。一個像貝或者艾德可以一輩子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完成零碳足跡,但這種人對於環境的破壞會更大,因為多一個有人的山頭,就少了一個有完整生態的山頭。人對生態的破壞讓人不配算作生態的一部分,只能算作生態的敵人。

沒有人能想起來這片被人改造的越來越深的土地上,野生生物鏈條去了哪裡。奈良有鹿,但狼和老虎為什麼不見了。曾幾何時,北京有大象,上海有老虎,麋鹿和仙鶴遍布東亞。翻開詩經楚辭漢賦,句句詩歌里都能找到富有詩意的動物名字,富有詩意是因為這些動物早已消失到過於陌生。而現在,《我是貓》的知名度以及不斷登上銀幕的狗主角電影,似乎說明今天的動物可能只剩下了狗和貓。

從詩經到我是貓的過程,就是詩消失的過程。可以預知環境未來回報於人的只有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