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人失望是因為對人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社會主義的理想之一是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資本主義的理想也是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但在我看來人不是生產機器,不應該只在乎經濟和科技的發展,iPhone 20 和火星移民不會讓人成為更好的人。

放慢腳步,先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綜合均衡的提高人類每一個個體的智識(藝文史哲政),把保護好地球生態(人從生態中退出就行了)當作人類首要使命。

但瑞典人的教訓顯示了融合不同的群體有多麼困難:他們作為人類更高智識的一國群體,在歐洲各國中以佔國民人口的最高比例接納了穆斯林難民,但難民群體融入瑞典社會的難度和與之而來產生的社會矛盾,讓這個國家近些年開始右偏,民粹勢力也受到廣泛歡迎。

他們博愛的出發點值得敬佩,只是或許存在更好的方法。因為當兩個群體之間不存在根本理念和情感上的理解前提時,融合與交流或許只會造成更深的裂痕。不管怎麼說,民粹在當下的抬頭仍然讓人惋惜。

但另一方面也顯示了當前民主制度的問題:政治必須優先服務於本國國民的短期利益。即使是幾乎代表人類最高發展水平的北歐人,最在乎肯定還是自己的生活質量。是不是幾乎沒有任何一國的執政黨會宣稱自己的首先任務不是發展經濟和提高收入水平,除非他們不想得到選民的支持。民眾永遠不會嫌自己手裡的錢足夠了。

發達國家也需滿足自己人民的要求,亞馬遜人和非洲人無法得到根本性的幫助,因為種種差距,他們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把眼光放到森林土地和油礦資源上。

經濟全球化看似平衡了世界的發展水平,讓落後國家的經濟得以發展,實際上則是跨國資本家的腰包越來越鼓,而各國底層人民的確是在搶飯吃,所以老美的百姓叫苦不迭,抱怨全球化讓東亞人搶走了他們的工作。可為什麼是東亞人?因為東亞民族本身就勤奮重視教育,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人民生活並無本質上的改善。當北歐人已經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時,非洲國家還在掙扎著嘗試造幾個工廠。

所以經濟全球化的問題不是全球化,而是經濟,以經濟為出發點的全球化,得到的結果其實是永遠不平等,人和人的先天差距永遠存在。而惡果需要讓各國底層人民來承擔,於是擁有選票的百姓們讓民粹在各國竪起高牆的政治現實下無往不利。可這樣,讓只有當身為命運共同體的人類真正融合才能實現的美好願景,顯得根本無從談起。

是時候應該思考更具智慧的方式,來讓政治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命運全球化成為可能。新烏托邦很遙遠,但不意味著人不應該朝著遙遠的美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