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弃用微信,这之后定会收到许多次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用微信?所有人都在用啊」

这个问题我觉得好应付:「那您先说又为什么一定要用呢?」。用不用本质上应属于个人自由,就像您兴高采烈买了钢琴开始学习,当然有自己的原因,但是您受得了再挨个思考回答咋不学吉他贝斯键盘架子鼓萨克斯管风琴呢。

逻辑上简单如此,但对方未必理解且没有说服力。若撇开选择自由,真的问下微信到底哪边惹到了人类,答案也并不难寻。

一、摄入信息:
大家可能已经习惯于把简体中文互联网等同于互联网,简中互联网内删除=全网删除。但微信似乎不这么想,微信想要的应该是自己成为全网。

  1. 对链接近乎赶尽杀绝的限制(链接是开放互联网的核心),信息的出不去进不来;
  2. 通过一些政策倾斜,如虚伪的原创保护机制(哪怕作者本人发布的内容之要在微信之外发布的被人抄袭到微信内,也不算原创)等来争夺内容的发布。如今公众号几乎等于大部分国人的浏览器。
  3. 朋友圈如出一辙,也是封闭的佼佼者。不仅限制从微信之外复制内容(折叠),作为社交产品竟也无法向外分享,API 则是天方夜谭。
  4. 以上种种导致截图在中文世界空前流行,但截图无法追溯易伪造,不仅助涨了谣言,另外图片没法检索也无法扩展的特点,限制了信息的追溯和延伸,浇灭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这样一个大型局域网里,你的视野严重受限、信息的摄入被严格控制,思想沦为提线人偶。

二、生产信息:
微信中的信息遭受🔝严格监控,这已毋需多说,微博知乎B站,整个简体中文世界皆已如此,无非尺度有异。在这样地方生产内容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 会有安全之虞(账号和人身都有可能),众多律师和记者消失得不为人知,截图举报更是防不胜防(R.I.P. 文亮兄)。
  2. 审查意识会深入人心,不自觉的就会自我审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本不应该存在的思维惯性。一个例子是在讨论某些事时大部分的评论不是参与讨论而是类似于「号不想要了?」
  3. 大家习惯于在此地发声,发声自然有愿意阅读的人群,长此以往发布和阅读都会形成习惯,微信已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本身便是一例。这样的话,离开微信就会成为空谈,而此种言论空间下离不开微信,又谈何拥有 freeeeedom of speeeeech.

最后再次呼吁,#弃用微信